导盲犬数量不及大熊猫 人们对服务犬的认识有待提高
对导盲犬的大部分训练都是在日常生活区完成的,训导员牵狗外出,时常会被围观
中国导盲犬大连基地的训导员们,不得不面对着低薪、劳累、伤病和不被理解。这些困难让无数满怀公益热忱的青年最终离去。最短的,仅做了三天。
训导员高频流失的另一面,是中国导盲犬需求的巨大缺口。作为内陆首家导盲犬基地,成立九年多仅毕业87只导盲犬,视障人士即便符合申领条件,也要等两到三年。
不久前,“导盲犬进地铁”的报道让导盲犬成了焦点,就在人们争论导盲犬如何乘车的时候,却很少有人知道,引发争议的导盲犬在中国的数量比大熊猫还少。
记者日前探访导盲犬大连基地,试图通过导盲犬训导员内心的彷徨与坚守,来寻找导盲犬“量产”不足的原因。
人员和经费,是制约基地扩大产出的双重障碍。依国际惯例,一个国家只有1%的盲人使用导盲犬时,才能称之为普及。在拥有1700余万盲人的中国,导盲犬的普及依旧任重道远。
留日硕士被导盲犬感动
两个半月后,大连女孩王鑫还是放弃了那个月薪过万的贸易公司,来到导盲犬大连基地做训导员。就像2001年,她义无反顾赴日留学一样。
记者了解到,面对这个留学九年的心理学硕士,基地创始人、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学教授王靖宇反复强调,这工作不仅脏累还收入低。但王鑫表示非做不可,尽管她现在承认当时是“兴奋过了头”。
刚回国那会,盲人母亲牵着金毛导盲犬贝贝去接她,见面便说:“贝贝,这是你姐。”母女重逢,当妈的不问自己累不累,还说自己是狗姐姐,王鑫不悦。
这情绪直接掺入她对贝贝的怀疑,母亲牵狗出门,她就跟着,总觉得母亲要撞上障碍物。终忍不住在“危急时刻”拽了母亲一把,贝贝却仍在前行,母亲顿时崴了脚。
王鑫为此抱怨“这狗不能用”,却遭到母亲驳斥:“我都用了一年了,没什么事,你回来了我还把脚崴了。”
那时王鑫特委屈,何况母亲不仅拖着肿了的腿给狗洗脚、,还整天念叨“贝贝辛苦了”。
直到她在之后的一次跟踪时发现,贝贝带着母亲在密集的车流中将尾巴蜷成了环形,“如果耷拉下来,就会被车轧”。这让王鑫对贝贝初生好感,“起码能用”。
某个雨天下班,王鑫一下车便发现母亲站路边等着给自己送伞,满脸兴奋。在王鑫童年的记忆中,每逢雨天,送伞的家长就涌入了校门,而她却总要忙着拿伞给母亲。她对母亲开玩笑,说啥时也给自己送回伞。没想一句无心的话,成了母亲的心病。这次,靠着导盲犬,母亲终于了却心愿。
看着母亲身旁被雨淋湿的贝贝,王鑫心头一热:“妈,要不我去导盲犬基地上班吧?”
导盲犬免费供盲人使用
王鑫的想法植根于视障家庭子女的切身感受。她想让更多的盲人拥有导盲犬,赶在各自的儿女长大前,满足孩子们幼小的心愿。
2010年,王鑫以训导员的身份入职基地。母亲却在此时悄悄给基地打电话:“要是王鑫不行,早点跟她说,别耽误你们。”这让30岁的王鑫又羞又恼。
母亲的顾虑不是没道理,除了值班,基地训导员每天要工作8小时,最多时每人负责7条狗,每条训练约1小时,其余时间是午休和吃饭。高强度的工作,当时每月到手的不过千元。
事实上,导盲犬大连基地在2006年5月成立之初,始终由王靖宇自费运营,一度吃了上顿没下顿。直到近些年,基地才勉强收支平衡。训导员薪资也由最初的五百元,涨到现今的三千元左右。而基地至今所训出的87只导盲犬,全部免费提供给提出申请的盲人使用。
入职半年,母亲探视,王鑫兴奋地将自己所训的第一只导盲犬交与母亲试试。谁料一圈走下来,母亲直抱怨,“连直线都走不了。”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