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市港澳流动渔民协会 建基地谋发展新路
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柴油价格的上涨,生产成本大增的流动渔船队伍如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台山市港澳流动渔民协会于去年在上川岛冠冲码头建立海产购销加工基地,通过摩托艇跟踪生产渔船就地收购,降低海洋捕捞成本,实现海洋作业的渔、工、贸一体化发展。据台山市流渔办介绍,该市还计划在上川公湾建立异地海水养殖示范基地,基地将集渔业科研、优质种苗孵化、养殖、深加工出口于一体,稳步推进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海洋捕捞成本大增 目前,属于台山市港澳流动渔民协会会员的港澳渔船将近360艘,其中在台山范围内生产活动的有220多艘,港澳渔船在台山市海产品的年交易量为1亿元左右。在台山市入户的南沙作业的港澳流动渔船有53艘,占全省近三分之一强。 上世纪90年代初,以开发南沙渔业为突破口,深海远洋渔船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为满足渔船的通信联络和安全保障,2004年,台山市流渔办自筹资金办起渔业短波通信电台,为渔船提供通信和安全保障服务,实现了对渔船有效动态管理,避免、减少事故和涉外损失,但是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枯竭、柴油价格的上涨,海洋捕捞成本急剧上升。郑桥胜是台山市港澳流渔协会会员,从事远洋捕鱼已有十三四年了。“不容乐观”,谈到远洋捕捞前景,郑桥胜有些无奈。他进一步解释说,随着油价的上升,捕鱼成本开始渐渐上升,而柴油成本一般占到捕捞总成本的75%以上。2001年,扣除工人工资,他每次出海的成本为8—9万港元,而现在该数目达到10—20万港元。此外,渔业资源的萎缩,生产周期不得不延长,生产周期原来是20天左右,而现在需要40多天。另谋发展之路去年,台山市港澳流动渔民协会在上川岛冠冲码头建立海产购销加工基地,现在已经建好一个寄养池,并且3艘300匹马力的大功率摩托艇已投入使用,载重在1—2吨之间。据悉,基地计划投入12艘,总投入为500万元,该基地采用跟踪生产渔船就地收购和高位阶梯池循环水寄养等先进模式。摩托艇跟踪生产渔船就地收购,不仅可以收购海产品,还可以运输渔船所需的物资。台山市港澳流动渔民协会有关人士估计,就地收购可以降低渔船返回成本,使捕捞成本减少20%,同时使海产品质量得到保障,价格增加20—30%。 该协会有关人士指出,基地按照渔、工、贸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把生产基地、加工、市场体系三个环节衔接起来,有利于搞活流通,提高品质和价格,降低渔船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谈到基地的发展,该协会有关负责人说:“将来的发展方向要视市场而定,不断改善设备与基础设施,条件成熟时会有1500匹马力的摩托艇发展远洋收购。海产品的深加工、远洋的海产品收购是基地的发展方向,产品目标锁定珠三角、港澳市场。” (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