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声波____信鸽导航假说
次声波,顾名思义就是振动频率低于声波,频率在20HZ以下的一种低频率波。由于次声波的振动频率低于人耳的正常接收范围,所以大部分人听不到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又因为次声波的波长在1500公里以上,所以又被叫做超度长波。与短波和中波相比较,次声波有不依靠其他辅助设备,却能在地球上传递更远距离的特性。由于它在传递过程中,特性较固定,能量衰减小,穿透力强,可作为定向导航信息。自从发现次声波后,它已经被军事领域广泛应用。例如,潜艇的航行就是利用了声纳(超长波)技术,作为定向导航信息。 次声波对信鸽导航的影响 鸟类的听觉器官比人耳在接收低频波的能力更强,乃由于耳朵的形状与人不同。根据科学家对耳朵听觉能力的科学研究,动物的耳朵与它能听到的频率相适应。针对各种波而言,频率高的波、振幅相对小,频率低的波振幅相对大,易破坏听觉功能。根据动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规律,内耳相对大的动物则接收高频率波的能力越强;内耳相对小的动物则接收低频率波的能力强。 大部分鸟类的内耳很小,所以能接收到传递能量较强的次声波,而且不至于被常规能量的次声波对听觉功能造成损害。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还未被广泛应用时,英队就利用了经过培训的鹦鹉,对德国空军飞机的空袭进行预警。该现象也证明鸟类能感觉到飞机在飞行中产生的小振幅的次声波。事实也证明,飞机在进行人工降雨的那个区域,大多数信鸽会非常惊恐乱飞,甚至有部分优良赛鸽在家飞过程中突然飞失。2000年英国信鸽协会,就针对飞机飞行中发射的影响信鸽归巢率,做过研究报道。但是,飞机的飞行影响鸟类,不论在飞机有无导航的年代都一直存在,所以应推理到,对信鸽导航归巢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 根据对信鸽思维和记忆能力的研究,信鸽经过2个月左右的时间可记住饲养地的基地特征,当然也包括信鸽巢穴地空间位置上特性较固定次声波。信鸽能听到和感觉到次声波的存在,并且信鸽的听觉器官也类同于接收器的内置天线,会对当地的某几种频率和振幅的次声波接收敏感(类同于高频电子电路中,接收效果的品质因数Q)。信鸽的飞行归巢途中,信鸽在视力达到的时候进行定向飞行时,特性较固定且接收敏感的某几种类似于鸽巢地频率的次声波,无疑象潜艇利用声纳导航一样,会被作为定向飞行的导航依据,使信鸽在飞行过程中,沿次声波的传播曲线,以空间(上下、左右)曲线飞行。 次声波导航假说的提出 在太阳与月亮引力变化、地震、雷电、日爆等特殊情况发生,次声波的特性会改变,信鸽旭巢率会不同程度的降低。次声波特性改变或异常时,也会导致无线电波的接收和传递失真,而信鸽在收音机,接收电波失真的地区放飞,归巢率很低,也与次声波导航信息变化有关。 从理论上讲,次声波的特性固定,在传递过程中能量衰减小,可作为信鸽定向导航信息;在事实上,信鸽能听到和感觉到次声波的存在,且飞行归巢的各种现象与次声波的特性变化相互关联。故推测:“信鸽是利用次声波进行导航飞行的”或者是利用接近于次声波的低频率声波进行导航的。 次声波导航假说的应用 信鸽飞行的速度在无风向影响的情况下,理论速度在1500米/分。但由于信鸽在飞行曲线上浪费的无效位移,对于提高信鸽归巢的飞行速度有很大的关系,而培育适应当地和放飞路线途中次声波的特性频率的信鸽就更为重要。 能量传递较小的次声波振幅小,但在空间传递过程中的曲线幅度也小,更接近于直线传递。如果信鸽的听觉非常敏锐能感到这个频率的次声波,并且在飞行过程中以它作为导航信息,则能实现在最短时间内,以最高飞行速度归巢。在事实上,由于振幅小的次声波传递的能量小,在远距离传递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衰减,能量微弱到信鸽无法感觉时,对这个频率敏感的信鸽无法依据它微弱的信号进行导航定向,转而采用其他并不熟悉的次声波进行定向,便使信鸽处于导航“盲区”,常常导致无法归巢而丢失或迟迟归巢。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