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宠物

幼鴿專家大剖析

幼鴿專家大剖析 “從小論好壞”是大多數幼鴿專家的共同看法, 儘管這些擅長幼鴿賽的行家在管理和鴿舍的照顧上, 維持幾近一致的高品質要求, 但是在訓練、誘激和用藥上的做法卻有極大的分歧。 夏拉肯在本文中比較荷.比幼鴿專家的共同點和差異處, 針對不同做法的利弊得失,為鴿友提出建議。 荷蘭文有個新名詞:“幼鴿專家”。 這個新名詞在80年代中期出現。從那個時期開始,無論是在荷蘭或比利時,總有些鴿友開始在幼鴿賽事裡稱霸。 譬如一場總羽數1萬羽的幼鴿賽,有一個鴿友囊括了1,2,3,4,5名!這種事情以前絕對不可能發生,如今卻成為現實。 怎麼會這樣?一開始沒人能夠摸得著腦,因為那些贏家避口不談自己是怎麼辦到的。難怪會有種種說這些贏家有新式祕訣的謠傳,如野火燎原般散播開來。 “新世代”真有新式的訣竅嗎? 這個疑竇一點也不奇怪。 幼鴿賽裡快樂的贏家,以及其餘吃敗仗的鴿友,這兩者之間的人數比例變得懸殊和不正常起來。 祕訣在哪裡? 時光荏苒,那些“專家”之所以能獨領風騷的祕密已是眾所皆知:他們懂得如何控制鴿子的換羽!他們的幼鴿並不比別人飛得快,但別人的幼鴿換羽換得早。 大家都知道換羽的鴿子是飛不好的。當鴿子正在換羽時,即使你打開鴿舍大門,要它們出去訓練,它們連飛出去也不想。 當它們洗澡時,你也會發現換羽中的鴿子很難飛起來。那是因為失去太多羽毛,讓它們的身體變得太濕重所引起的。另外,換羽期也是荷爾蒙轉變的時期,在這段期間裡,鴿子並不是真的生病,但身體卻虛弱了下來。 由于這個緣故,時處歐洲鴿子換羽期的秋季,也正是各種疾病爆發的時機。這時鴿子的自然抵抗力已大為降低。 “幼鴿專家”是如何得以控制換羽的呢?方法有兩個: ──法蘭德省(比利時)流行使用可體松 (Cortisone, 一種蛋白異化荷爾蒙)。 ──荷蘭普遍運用蔽光系統。 使用可體松等于是“摧毀”掉鴿子。這讓許多優勝鴿不能善盡為新主人孕育後代的責任。 即使政府認為此風不可長,並把可體松列為禁藥,但還是抑制不了這股使用的歪風。似乎很容易便能由鴿子的糞便裡檢驗出含有可體松與否,被查獲違法的鴿友會受到禁賽三年的處分,至少這是那些請不起大律師辯護的鴿友的命運。至于那些請得起律師的鴿友,他們的律師會以檢驗過程不夠精確的抗辯來取信于法官,然後他們便得以逍遙法外,繼續比賽。 所以,現在法律明文禁用可體松,每個想成功的幼鴿家別無其他選擇:只能用蔽光系統來控制換羽。專家的“祕密”被披露後,有些鴿誌和鴿報記者熱切地大吹大擂說: “這對賽鴿運動有益!” “這讓機會再度平等!” “這使幼鴿專家的時代成為歷史!” 這些人可真是大錯特錯了。 因為即使是許多年後的現在,在沒一羽出賽的幼鴿正值換羽,以及大家都使用所謂的蔽光系統的情況下,幼鴿賽事仍是少數一群人的天下。 “現代幼鴿專家是否具備著若干共同點呢?”有人心裡可能會這麼納悶。沒錯,這些專家的確有著共同點。 其他類型? 他們好像創造出另一種類型的鴿子,一種“早熟”的鴿子。這全靠幼雛時期的汰選來完成。 “從小論好壞”是大多數“幼鴿專家”的一種說法,所以他們大都沒有 3 或 4 歲齡的好老鴿飛手。 大家都知道遠距離鴿舍(專飛1000公里以上的遠距離賽)的鴿子較晚熟。 還有,歐洲長距離強豪裡沒有一位是幼鴿專家。 這也就是歐洲鴿友搞不懂只飛幼鴿的外國鴿友,怎麼會跑來歐洲買長距離鴿,譬如巴塞隆納大賽的記錄鴿。 原因可能是因為外國的比賽環境比較艱苦,他們的地勢不像歐洲國家那麼平坦,氣候也沒歐洲溫和。 山區地形和熱帶氣候國家的鴿友最好買長距離鴿嗎? 或者他們最好還是不要引進遠距離鴿,而應該去跟“幼鴿專家”買鴿子呢? 我真的不知道答案。我只知道在歐洲,幼鴿賽的鋒頭絕不輸給長距離賽。 不過,這些幼鴿強豪還有其他共同點。 訓練? 毫無例外地,訓練的重要性非同小可。但是,如今的訓練方式有別于以往。 以前,鴿友把鴿子帶往 5 公里遠處,然後到 10、15、20、25公里等地方做陸訓。不過,這種方法已經過時了。 因為,訓練剛開始時,大部分情況是怎樣的呢?

[1][2][3]下一页